欢迎访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我院血管外科团队完成省内首例无需体外循环的复杂性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腔内微创修复手术

 2018年6月14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团队成功实施了云南省首例无需体外循环的复杂性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腔内微创修复手术。该手术在传统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基础上,利用主动脉弓烟囱支架技术(c-TEVAR)以及主动脉弓潜望镜支架技术(s-TEVAR)顺利完成。该手术具备无需体外循环、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恢复快、并且可以全面完整保留主动脉弓分支血管向颅脑及上肢的供血等优点。

今年一月底的一个夜晚,李老太太突然感到了胸背部撕裂样的疼痛。经急救车转送到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后,经过影像学检查确诊了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随后李老太太被立即转入了住院部接受进一步的专科诊治。

主动脉弓的病变常规需要开胸手术,手术中必须使用体外循环技术置换主动脉血管。考虑到李老太太年纪以及身体合并的多种疾病,主管医生十分担心患者在围术期发生各类循环、呼吸和凝血等系统的严重并发症乃至死亡,最终放弃了常规开胸手术的方案。1999年国外发明的微创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手术(TEVAR)治疗降胸主动脉夹层病变,但如果对李老太太使用TEVAR手术则会阻断她主动脉弓的三条重要分支血管,影响颅脑及上肢的血供,因此这个方案也被否决。

因为病情复杂,李老太太和家人在她身体情况稳定下来之后暂时办理了出院手续并辗转于省内外各大医院求医,但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手术方案。今年6月初,患者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回到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寻求手术治疗。

影像科韩丹主任了解情况后,积极协助血管外科安排患者复查CT,并准备患者CT原始数据进行术前三维重建、分析病情。我院血管外科团队反复仔细地评估和讨论后决定使用c-TEVAR+s-TEVAR手术方案治疗李老太太的主动脉弓部病变,经过与患者和家人的沟通后,李老太太同意了手术方案。

血管外科手术团队在新启用的杂交手术室为李老太太成功实施了云南省首例无需体外循环的复杂性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腔内微创修复手术。手术中充分利用了GE Discovery IGS 730手术机器人的术中影像融合技术,在极少的射线和造影剂的使用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6小时开始进食,术后第二日患者就可以下床活动。经过短短7日时间,李老太太恢复状况良好,痊愈出院。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主任杨斌介绍:“传统体外循环开胸手术风险极高,对于高龄病人或患有全身其他系统严重疾病的病人开胸手术可以说是这类患者的手术禁区。微创TEVAR手术在上世纪末已经突破了传统手术禁区,为患者提供了低风险根治的手术方案。在TEVAR手术基础上改良的c-/s-TEVAR手术更加突破了复杂病变和困难解剖造成的手术禁区,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大大降低的手术的并发症风险。”

本次手术主刀医生蔡红波副主任医师进一步解释,胸主动脉腔内微创手术相比传统的开胸手术,创口只有1-2厘米,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在此基础上的改良的原位开窗技术的成功应用,更可以大大降低患者颅内缺血的风险。

据了解,这是我省首例无需体外循环的复杂性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腔内微创修复手术。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在微创血管腔内治疗领域达到了国际先进的水平。

21

图一 术前血管CTA三维重建显示升主动脉远端及主动脉弓部夹层动脉瘤形成。

22

图二:GE Discovery IGS 730手术机器人的术中影像融合技术可以减少射线和造影剂的使用,降低手术的副损伤。

23

图三: 术毕造影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病变完全隔绝,主动脉弓上三分支血管血流成功保留。

24

图四:患者出院时与主刀医师、手术团队亲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