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8日,昆医大附一院心脏内二科成功开展本院首例、全省第二例“室间隔缺损全降解封堵术”。该手术由心脏内二科陈志松副主任医师主刀,苏黎、邹立芳主治医师协助,麻醉科乔飞主任医师、超声科马雪娟主治医师及导管室、介入室团队共同参与完成,此次手术标志着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微创介入治疗领域迈入国内先进行列。
患者为8岁男性儿童,长期受室间隔缺损(VSD)困扰,出现活动后气促、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症状。经超声科马雪娟医师精准诊断,确诊为“膜周部室间隔缺损”,左室面缺损直径6mm,右室面4.5mm。传统外科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而金属封堵器存在永久存留体内的风险。经多学科会诊,团队决定采用国际领先的“全降解封堵器”技术,通过微创介入实现缺损闭合。
本次手术使用的“MemoSorb全降解封堵器”(型号A8FOQ-IV 10)由可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聚乳酸组成,植入后通过双盘结构紧密贴合缺损边缘,有效阻隔异常血流。随着时间推移,封堵器逐渐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最终排出体外。避免了传统金属器械的永久存留、部分人群存在镍离子过敏、房室传导阻滞、磨蚀主动脉瓣的问题。该封堵器适用于缺损直径2mm—8mm的病例,且术后内皮化后组织再生修复室缺。术中,团队选用10F鞘管,通过股静脉建立介入通道,在超声及X线引导下精准释放10mm封堵器。术后即刻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定,无残余分流,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善。
陈志松表示:“全降解技术是先天性心脏病治疗的重要方向,其生物相容性高,尤其适合儿童患者。”麻醉科全程监护,确保患儿生命体征平稳;超声科实时成像为手术提供了“导航级”支持。此次多学科协作模式,凸显了医院在复杂心脏病诊疗中的综合实力。
室间隔缺损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传统治疗存在诸多局限。可降解封堵器的应用不仅减少异物反应和血栓风险,还为儿童心脏发育预留空间,减少心理影响。据《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统计,全国已有50余家医院开展此类技术,临床成功率超过98%。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此次突破,将助力西南地区先心病微创治疗水平的提升。
目前,患儿术后恢复良好,预计于近日出院。心脏内二科计划进一步推广该技术,惠及更多贫困地区先心病患儿,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编辑:心脏内二科 李朝建
审核:心脏内二科 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