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牢记!核医学放射性核素除沾染日常化杂记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水平的发展,核医学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成为现代医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射性药物中放射性核素发出的粒子或射线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具有放射性药物临床使用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具有可能造成辐射损伤的危害性。核医学利用的是开放性放射源,在达到临床诊断和治疗目的的同时,若放射性源的扩散、污染等许多危害因素管理不善,会严重影响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核医学科对放射防护与护理管理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其间,必须常规化接受环保等行政法规单位日常监管,不达标随时停业重建设,关系全体员工的生活维稳及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近日,我科又再次迎来了省、市、区环保在院本部例行的常规检查,尽管医技护员工们已经竭尽所能认真准备,但防不胜防,最后仍然在注射用止血带及相应操作地面探测到高达80mSV的辐射剂量,在科室负责人朱高红的引领下就地整改即刻除沾染后,环保监测达0.6uSV。同时通知下周二监测呈贡院区,为了科室持续发展不给医院添堵,顺利通过呈贡院区核医学科场地检查,科室在朱高红主任的带领下,组织以医师为主开会讨论,就日常监管溥弱的护理单员进行自查,发现地面、器材表面等多处严重污染并立即整改及反复强调岗位职责与监管制度的改进。

21

 

核医学科在诊疗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临床需求,需要使用各种开放型的放射性核素,因此在放射性药物准备、标记与配制及过程中容易扩散,通过挥发、蒸发、溢出、洒落、泄露等使工作场所的地面、墙面、设备、工作服、工作台面、人体的皮肤受到一定程度放射性物质沾染,从而产生潜在危害效应,一般的表面沾染会对工作人员、患者及公众产生不必要的外照射,如果不及时清除,无意中接触皮肤还可吸收及渗透到体内,或者通过进食、呼吸和结膜等途径进入体内,产生内照射。尤其是操作碘-131形成的放射性碘蒸气容易形成放射性气溶胶,引起严重的放射污染,这些放射性气溶胶可以通过粘附人体产生外照射以及被人体吸入产生内照射,从而成为健康危害的来源。因此,加强医务人员对自身及患者的除沾染及放射防护意识,一定程度上可降低放射性核素对医务人员、患者、公众的危害以及减少了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一个认真负责的医技护团队对降低核医学科医务人员、患者、公众的辐射危害非常重要,其中一个认真负责的护理团队至关重要,因为核医学科大部分核素操作是由护理团队来完成的。护理安全也是现在医院管理关注的重点和核心,护理安全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护理安全指在护理工作服务的全过程中,因护理失误或过失而使患者的机体组织、生理功能、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发生残疾或死亡;广义的护理安全,还包括因医疗护理服务场所的环境污染、放射性危害、化疗药物、血源性病原体、针头刺伤等对护理及其他人员造成的危害。因此,作为一个优秀的核医学科医技护团队,首先,要加强专业知识及操作规程的学习和培训,通过不断增强职业素质,提高各项操作熟练程度,缩短在放射性核素下的暴露时间,可以有效降低辐射损伤;其次,每天及时对工作场所进行放射性物质除沾染,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放射性损伤及次生危害的发生,从而保护工作人员、患者及周围群众的生命安全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让核素更好的为人类的健康服务,促进核医学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