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比生命更可贵的,必竟生命只有一次,必须全力进行抢救。”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王昆华在鲁甸灾区这样告诉他的医疗队成员。从地震发生到现在,王昆华和他的医疗队已经在震区坚守8天,拯救生命,抢救伤员,用爱的力量守护着花椒树下的乡亲。
出发---和时间的比赛
8月3日下午4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按云南省卫生厅要求,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立即组织医疗队,前往灾区抗震救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作为云南省大型综合医院的院长,王昆华从接到任务之时起,他的心里非常清楚,时间意味着什么。他不仅是一名院长,他更明白自己是一名医生。
医生对时间的解释是最有说服力的,抢救生命必须争分夺秒。还在外出差的王昆华立即拨通手机,让主管医疗的副院长曾勇带领已准备好的应急医疗队晚7点30分,离开昆明赶赴灾区。
由于灾情太重,伤亡太大,不断增加科室和人员,组成以骨科、普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泌尿外科、神经科、肾科、急诊医学科、精神科、呼吸科、儿科等13个科室,由思想过硬、作风过硬、技术过硬的36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王昆华任医疗队长,以及满载着30多万元的药品、医疗器械及急需物资的车队连夜向灾区出发。
奔跑---和生命的竞速
作为第一批到达鲁甸震中龙头山镇的医疗队的队长,王昆华在三天三夜里只休息了六个小时,不仅指挥、协调医疗队,还和医疗队一起抢救伤员。医生们说他是一个要工作不要命的拼命三郎。
连日来,衣服没有干过,准确地说干了又湿,湿了又干;身上满带泥土和泥沙;鞋子里总是浸满着水,一走路发出唧唧响声。“医生知道时间意味什么,视伤病员为亲人,必须争分夺秒,能抢救一个生命,就给一家带来幸福,抢救无数生命,就给无数个家庭避免悲剧的发生。”王昆华就这样带领医疗队全部队员奋战在抗震救灾一线。
8月4日凌晨,在赶赴龙头山镇的过程中,车距离灾区中心还有二十多公里的小寨遇到堵车。王昆华告诉医疗队成员,“下车走路,爬也要爬到灾区。”面对塌方路段,王昆华毫不犹豫,率领医疗队疾风般地通过。刚刚走过,一块几万吨的大石头从山上滚下来,几千平方米的泥石流瞬间塌了下来 ……
救援—使命的召唤
龙头山镇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地震发生后,当地道路受阻,水电不通,到外是一片废墟。一个医务工作者的职责驱使王昆华临时做出一个决定:首先打开一条通往转运伤病员的通道。他自已主动承担起了临时指挥的责任,“大家不要乱,都听我指挥。”一个高大的身影用最大的分贝向混乱的人群和无序的驾驶员叫喊着,用真诚和力量赢得了现场人群的信任,很快,20名急需转运的重伤员被迅速送往医院,为20名伤员生命安全赢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
三十多个小时过去了,疲惫不堪的他才感觉到自己有点饿了,感觉有脱水的迹象。因为近三十个小时,他还没有喝过一口水,没有进过一粒米。有一名志愿者看到他身体摇摇晃晃,急忙去扶他,送给他一瓶矿泉水和2小块萨琪玛。吃完后,王昆华说这是自己吃过世界上最好吃的萨琪玛。
王昆华老家就是昭通本地,老家离灾区也只有几十公里,却始终没有回家看一眼,“千万不能告诉家里的亲人,自己在灾区,亲人们知道后会着急,也会替我担心,万一来看我是陪还是不陪,一是分心二是影响工作,等任务差不多完成了,如果有时间再回家看看。”说起此事,王昆华内心是愧疚的,眼泪转了几转。
治疗---科学施救
作为医疗队队长,组织科学施救是重中之重。根据灾区实际情况,王昆华把整个医疗队进行了科学分工。昭通市人民医院重病人最多,就把最有经验的重症医学科主任、麻醉科主任及手术室护士长分配到市人民医院;把鲁甸县人民医院所急需的医生留下来;龙头山镇是此次重灾区,其他人员分别到龙头山镇和翠屏村,附一院本部也留下等待病人转入,这样形成了五级诊疗点,即村、乡、县、市、省,环环相扣,防止脱节,避免失误,这样做的好处大大提高了抢救时间和诊断效率。
地震发生第三天,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很快就要超过72小时,留给生的希望越来越少,医疗队展开了与时间大比拼。王昆华提出了变接诊为主动迎诊,把诊治由帐篷内转为帐篷外,见到病人主动迎上去边走边问,这样就大大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诊率效率,为抢救生命赢得时间。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现场,王昆华说,“多争取一分钟就会多抢救一条生命,就会让一个家庭团圆,人世间就少一个悲剧,抢救的病人一分一秒都容不得浪费。”
据不完全统计,从4号到9号6天时间内该医疗队诊治、转运伤病员近2100人次,危机重症40人,危重症23人,重症18人,转运病人60多人。无一人发生生命危险,无一人感染,为挽救无数伤病员的生命做出积极贡献,得到了灾区人民的信任。
责任---用心救民
亲民爱民,心系灾区,真正把灾区人民当作亲人,这对王昆华而言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行动。
王昆华对全体医疗队成员说,把灾区人民生命安危当成自己的生命安危而不是做做样子,也不是说漂亮话,而是考验一个医生的良心。
8月7日上午10点30分,龙头山镇翠屏村有三户人家房屋全部倒塌,全家老小十几口人无吃无住无依无靠。当王昆华听完这家70多岁老人的讲述后,强忍多日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掉了下来,他难过地把钱夹里所有的钱全部拿给了他们,老人说什么也不要,王昆华硬是把钱塞进老人的裤子里。当记者问到有多少钱时,他说不知道有多少,也没有数,大概有2000多元,这件事情被他的队员无意中摄了下来。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灾区的事情不分你我,灾区的事就是我们的事,用良心救民,用良心爱民。
翠屏村医疗点离龙头山镇抗震指挥部十多公里,多日来不通电不通水不通公路。抢救伤员之际,王昆华依然走上4个多小时,常常去跑去翠屏村看望那里的老乡。
如今,在昭通市鲁甸县震中的龙头山镇,王昆华依旧和他的医疗队员一直坚守着。他说,救死扶伤是他们的天职。(完)
转自 新华网:http://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4-08/11/c_133547715.htm
![]() |
![]() |
发布时间:2014-08-12 00:00:0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