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高等医学院校间的交流学习,推进学校及附属医院医、教、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013年7月28日—8月2日由昆明医科大学党委王灿平书记率三个直属附属医院及学校相关部门领导一行17人参加了“全国高等医学教育学会2013年医学教育科学研究学术年会”并考察了白求恩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我院王昆华院长、梁红敏副院长及罗志勇处长等参加了考察交流。有如下主要体会。
1.医院建设现代化,就诊流程人性化,学术讨论及人员培训综合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急诊就诊环境宽敞,就诊流程呈“线状”,避免患者来回往返;住院部、门急诊之间都用透光雨篷无缝连接,方便病人行走;检查报告、胶片等可使用一卡通自助打印;定期组织多部门、多学科、多科室进行疑难病例讨论,提前通知,各层次人员参加;有600m2临床综合技能培训中心,有模具130种,676件,承担各层次学生、医生的培训。
2.医学教育理念先进,措施有力
中国医科大学也开展了“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培养适应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中国医科大学的主要目标是探索建立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旨在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强、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对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他们着重在培养学生竞争潜力、国际视野、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外语能力、创新和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外部拓展能力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坚持精英教育,控制招生规模;专业与人文教育并重;科研与教学结合,推荐教学改革;整合学科,基础与临床并进,重视思维能力培养;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发挥学校整体实力,鼓励学生跨院系选课;促进国内外学生交流活动;加强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进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平台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
我校主要探索的是建立5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和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中国医科大有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通过在学术年会上的交流学习及到附属医院考察,大家对先进的现代医学教育理念,特别是对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医院建设现代化、就诊流程人性化、学术讨论及人员培训综合化等方面有许多经验值得附一院借鉴。
我院王昆华院长在白求恩第一医院详细了解就诊预约流程
我院梁红敏副院长代表昆明医科大学介绍附属医院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