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国际骨髓瘤基金会 (IMF) 宣布,每年3月将成为国际骨髓瘤关爱月。3月21日上午,在医院门诊楼前广场上,医院多发性骨髓瘤多学科诊疗团队(血液内科主任史明霞、聂波主任医师、李云涛副主任医师,肾脏内一科主任周竹,疼痛科副主任张晓丽娜,神经内一科郑颖副主任医师,医学影像科张正华主治医师)为来自省内外的骨髓瘤患者进行了义诊。活动中,专家们对前来就诊的骨髓瘤患者进行了细致的病史询问、深入的报告解读,并给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建议,同时也向民众宣传了骨髓瘤早期筛查的健康知识。
多发性骨髓瘤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发病率1/10万,男女比例3:2。好发于老年人。遗传、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抗原刺激等可能与骨髓瘤的发病有关。是一种起源于浆细胞的恶性肿瘤,正常的浆细胞负责生成对抗感染的抗体,而癌变的浆细胞则会在骨髓中大量增殖且不能正常工作,导致正常血细胞的生长受到抑制、出现贫血,易感染,甚至破坏骨骼、影响肾功能等。多发性骨髓瘤早期症状不典型,后期临床表现多样,易导致误诊、漏诊、延误治疗。据统计,我国临床上几乎60%的多发性骨髓瘤会被误诊,住院人群中接近1/3的患者曾在其他科室就诊,可见多发性骨髓瘤误诊率很高,是恶性血液病中的“变色龙”。近年我国多发性骨髓瘤发病率明显增高,骨髓瘤人群亟待关注。2024年3月宣传日主题为“奏响生命凯歌,医路相髓”。
义诊同时,现场的各位专家还为患者及家属传递了骨髓瘤的专科知识,帮助骨髓瘤患者进行更好的自我管理,鼓励骨髓瘤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史明霞表示:“如果体检时发现球蛋白增高或者出现持续骨痛、尿蛋白增高、泡沫尿、肾功能不良、头晕、眼花、反复感染、手足麻木等症状,应及早到血液科就医,进行骨髓瘤相关筛查。目前创新药物和疗法不断涌现,多发性骨髓瘤治疗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患者预后不断改善,现在甚至可以把骨髓瘤当成一种慢性病来对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难以治愈但可以长期控制。”
确诊周期长、误诊率高,是骨髓瘤患者所面临的巨大困境。昆医大附一院通过组织多学科联合会诊(MDT)避免误诊误治,使患者受益最大化。对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的骨髓瘤而言,首诊的医生和诊断非常重要,决定了疾病能否被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早筛早诊、规范治疗,才能争取好的疗效,因此必须重视多学科协作。医院早期引入血液科、肾内科、骨科、疼痛科、神经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学科专家联合会诊,有助于迅速明确诊断,降低误诊率。
此次义诊活动得到广大群众及患者朋友的好评,对于进一步普及骨髓瘤防治知识,提升大众对骨髓瘤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认识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骨髓瘤患者从罹患疾病到与疾病做斗争,最终战胜疾病的路程充满艰难险阻,让我们携起手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爱。奏响生命凯歌,“医路相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