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帕金森病被命名200周年,也是“世界帕金森病日”第20周年纪念日,2017年4月8日,由云南省医院协会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管理专业委员会、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神经内科、干疗神经科联合举办的“用爱助力、与爱同行、品味生活”大型健康教育活动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多功能报告厅拉开序幕。整场活动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杨蓉护士长主持。
本次活动向广大帕友介绍帕金森疾病的风险及防范以及近年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帕金森疾病诊疗和多学科合作方面所做的工作,并充分展现了广大帕友面对疾病的勇气和身边照顾者的爱与温暖,鼓励了参与活动的帕友积极面对生活,重拾生活信心,学会带病依然幸福生活的方式。
200年前,也就是1817年,英国的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博士首次对帕金森发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将其称为“震颤麻痹”(shaking palsy).
在1960年,GeorC.Cotzias医师,首次成功地把左旋多巴给帕金森病人服用,开创了帕金森病药物治疗的新纪元。
1987年,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的神经科医生Alim Louis Benabid发现,对部分大脑区域进行电刺激可以缓解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脑深部电刺激(DBS)可以作为对药物响应不理想患者的替代治疗。
之后,人类对帕金森病的了解日益加深,治疗方法推陈出新,现在,帕金森病的症状不仅可以被控制,甚至疾病的进展也可以被延缓,今天,我们在抗帕道路上的脚步仍在继续……
活动中云南省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的元老马以骝教授和蒲道学教授在余化霖主任的邀请下,不辞辛劳,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一直以来,两位老教授不断关注云南省学科建设的发展,关心帕金森疾病治疗的新进展,积极推动帕金森疾病多学科的合作。
(马以骝教授)
(蒲道学教授)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耿鑫博士在余化霖主任的带领下,勇于探索、精进务实,做到了面对患者,医生必须是导师和领导者,在云南省帕金森疾病DBS诊疗过程中不断教导患者在未来尽量去过正常和有意义的生活,耿鑫博士在余化霖主任的指导下为大家介绍了《云大医院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发展现况与患者管理经验》,加深了广大帕友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团队的认识。
(耿鑫博士接受媒体采访)
诊断帕金森病的最佳途径是接受一位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神经内科医生做临床检查,活动中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年轻医生雷小光博士为大家带来《帕金森病的风险及预防》,受到了广大帕友的一致好评。
(雷小光博士)
什么样的帕金森病患者适合DBS手术,手术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选择手术,来自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的程控医生戚仁莉博士为大家介绍了《脑起搏器治疗帕金森病的基本原理及规范化流程介绍》,让广大帕友对帕金森疾病DBS手术治疗有了清晰的了解和更加全面的认识。
(戚仁莉博士)
对于一些受到帕金森疾病困扰的患者,再次走路、发出声音、以及改善情绪是一件让自己和家人笑中有泪的事情,而每一个帕金森患者都是最勇敢的个体,但是什么时候该进行什么样的治疗,时间的选择对于不仅重要、而且相当关键,而何时去拉动治疗的这根杠杆,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神经外二科接受了DBS治疗之后,愿意帮助更多帕友建立战胜疾病信心的胡世安先生给大家带来他的抗帕心路历程的切身体会和受益于DBS疗法后生活质量的明显改善的真实感受。他乐观的心态、积极的锻炼和对生活的热爱感染着前来参加活动的每一个人。
(帕友:胡世安先生)
帕金森病已成为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生命的第三大杀手,未来,我国的帕金森病患者将占到世界的一半以上,国外的研究表明,中国的太极能够帮助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症状,此次活动中,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神经外二科接受了DBS治疗之后,热爱生活,且一直在工作岗位上工作的肖彭忠先生还穿上太极服装,走上台教大家打太极,希望大家把太极带到日常的锻炼中去。
(帕友:肖彭忠先生)
活动中去年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神经外二科接受了DBS治疗后的王纯学先生带来了自己的折纸手工作品为大家展示,并教现场的帕友们制作相框,他的折纸习惯和爱好,是老先生得病之后对自己手指灵活性的刻意练习,活动中他希望自己和大家都能在折纸的艺术里感受生活之美。
(帕友:王纯学先生的作品)
活动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