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眼科与儿科NICU共同协作,顺利为两名新生儿病患分别进行了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本次手术的开展,填补了医院早产儿眼底病治疗的空白,为地区并发视网膜病变的高危早产儿就地诊治提供了技术支持。
眼科杨荻副教授、陆思多主治医师在NICU常规开展早产儿眼底筛查时发现了NICU两名ROP(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患儿,经过2周的严密随访后,发现视网膜病变无自行消退的趋势,仍处于Ⅱ区3期伴附加病变(Ⅱ区3+),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发生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疾病,是当前我国婴幼儿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好发于胎龄小于32周、体重小于1500g的极低体重早产儿,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视网膜脱离等问题,可能导致视力永久性丧失。早期筛查和及时干预治疗可以阻止病变的发展,防盲治盲。
ROP主要的病理过程是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病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临床研究发现,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在治疗ROP方面,具有与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相似的疗效,又避免了视网膜凝固瘢痕造成的永久性损害。目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已成为ROP治疗的重要手段。
为防止患儿视网膜病变进一步恶化,眼科主任钟华紧急与儿科、麻醉科沟通,搭建了多学科协作的平台,组织了多次术前讨论和评估。在与NICU钟庆华团队充分沟通后,决定在全身镇静联合局部麻醉下为两位患儿进行玻璃体抗VEGF注射治疗。
12月28日,钟庆华带领团队在眼科手术室内细心监测患儿生命体征,杨荻顺利为两名患儿分别进行了双眼玻璃体药物注射术。医护人员配合默契,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患儿康复良好。
此次手术是医院首例早产儿玻璃体腔注射手术,标志着医院儿童眼病防治的又一个里程碑,也是对“打破学科壁垒,以疾病诊疗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作出了积极的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