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8日是第十五个“国际癫痫关爱日“,今年的主题是“癫痫关爱在社区”。随着疾病日的到来,癫痫疾病和癫痫患者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推动社会大众对癫痫的关注和了解、加深患者对科学治疗手段的认知,提高癫痫诊疗水平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也引起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的关注与重视。
癫痫关爱,我们在行动
为让患者对癫痫有科学、理性的认识,得到规范有效的诊疗,6月30日下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在虹山南路社区服务站开展了“癫痫关爱在社区”的义诊活动,本次活动在虹山南路社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二科主任余化霖教授,神经内科韩雁冰教授,儿科莫亚雄教授牵头组织癫痫多学科诊疗团队,为前来问诊的患者和市民免费提供咨询、问诊服务,帮助癫痫患者克服消极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本次癫痫义诊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成员:余化霖教授(微创神经外科)、韩雁冰教授(神经内科)、莫亚雄教授(儿科),李经辉副主任医师(微创神经外科)、韩胜斌副主任医师(血管外科),张林明博士(神经内科)、戚仁莉博士(微创神经外科)、王为主管技师(微创神经外科)、顾媛主管护师(微创神经外科)、肖秋艳博士(儿科)、耿鑫博士(微创神经外科)等。
义诊现场
义诊现场人头攒动,医护人员为往来群众发放宣传手册,来自附一院的专家耐心地为大家讲解关于癫痫的相关知识,为癫痫患者进行问诊,重点针对癫痫的发病原因、发作的表现、生活中癫痫患者应该注意哪些安全问题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宣传教育。
“这种活动很好,不仅给老百姓普及了医学知识,还提供了免费义诊咨询的机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家服务。”一位参加义诊活动市民激动的说。
社区已经成为了疾病防治管理的最前沿,然而癫痫疾病极具特殊性:一方面,社区医生缺乏专业的知识,另一方面,全国为数不多的癫痫中心的优势难以辐射至社区,双向转诊的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
癫痫患者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进行规范治疗,并且加强随访,治愈率可以得到很大提升,患者的疾病负担也将相应减轻。因此,癫痫的社区管理尤为重要,癫痫并非不治之症,让社区医生掌握癫痫管理的相关基本知识,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和指导,可以帮助患者正常学习、工作、生活。
此次活动提高了民众对癫痫病知识的知晓率,促进了公众的健康生活观念,指导患者正确就诊,接受合理治疗,同时呼吁全社会给癫痫患者一个正常的环境,使其享受到平等的权利。
癫痫:常见的慢性脑部疾病1000万患者在中国
抽搐、口吐白沫、意识丧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癫痫并不陌生。这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神经元过度放电导致反复性、发作性和短暂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
形象的来说,就是大脑这座人体“最高指挥部”出了Bug,发出错误的指令,让本该老老实实工作的神经元突然进入兴奋状态。“嗨”起来的神经元启动“蹦迪模式”,开始异常放电,引发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等一系列症状。
根据中国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全球大约有5000万名癫痫患者,其中近1/5在中国,每年新增的癫痫患者人数约40万。在中国,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科仅次于脑血管病的第二大常见病,给患者的身心和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同时也引发一系列教育、就业、婚姻和生育等问题。
癫痫患者的困境:走进药物难治性癫痫
癫痫的发作类型较为复杂,对于70%~80%患者而言,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后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然而有这样一个群体——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不仅饱受疾病的折磨,还面临治疗手段有限的困境。
药物难治性癫痫,即应用正确选择且能耐受两种抗癫痫药物仍未能达到持续无发作。这类患者应前往有条件和治疗经验的医院或专科医生处进一步检查、诊断、评估和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不等同于无药可医。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快速发展,癫痫的诊疗手段正在逐步走向系统化与规范化。传统药物治疗的更新迭代、癫痫灶切除术、姑息治疗手术的日益精进、神经调控疗法的相继问世,使得越来越多的患者获得康复,恢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而对于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新的疗法给他们带来新的方向与希望!
创新技术引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癫痫诊疗中心全面提升
目前,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三级癫痫中心建设单位,是云南省最大规模的癫痫诊疗中心,也是云南省在癫痫外科治疗上术式最全的中心之一,拥有专业的多学科诊疗专家团队,能够帮助患者制定规范化、系统化、全面完善的癫痫治疗方案。在今后的工作中,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癫痫综合治疗团队会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增强以提高患者满意度和疗效为导向,打造别具特色的卓越合作共赢的模式,在医院的领导下,在各学科专家的团结协作下,为云南省癫痫诊疗事业长足地发展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