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医院动态>
昆医大附一院成功实施院内首例可降解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2025年3月28日,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内二科成功实施院内首例生物可降解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手术由科室主任喻卓、陈志松副主任医师,超声科宋文娟副主任医师,麻醉科乔飞副教授等专家共同完成。该手术的顺利实施,标志着医院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取得新突破,也为金属过敏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金属过敏患者的精准选择

该患者入院后,检查发现心脏房间隔缺损明确,且存在金属过敏史——接触金属表带后易引发皮炎及皮肤破溃。因传统金属封堵器可能诱发过敏反应和并发症,综合评估后,医疗团队决定采用新型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以规避金属材料风险,同时实现“介入无痕”的治疗目标。

精准操作护航手术安全

手术由心脏内二科结构团队主导,超声科全程实时监测,麻醉科保障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前,超声科通过多切面评估明确缺损位置及大小,为封堵器型号选择提供精准依据。术中,陈志松主刀,邹立芳协助操作,团队严格遵循“5S”操作规范,在局麻下经右股静脉穿刺建立通路,成功置入24mm可降解封堵器。

心内二1

可降解材料的革新突破 

本次使用的封堵器由聚丙二氧环己酮和聚乳酸制成,具备生物相容性高(降解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毒性残留),内皮化迅速(术后1个月内膜覆盖率即达100%,降低血栓风险),降解周期可控(12个月内逐步降解,最终由自体组织替代,避免远期并发症),显影设计(铂金标记环辅助术中精准定位,提升操作安全性)等优势。

心内二2

即刻效果与远期展望 

手术后,通过超声显示封堵器位置稳固,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陈志松表示:“可降解封堵器不仅解决了金属过敏患者的治疗难题,还避免了传统封堵器对远期介入路径的阻碍,为患者保留了更多治疗选择。”宋文娟表示:“术中实时监测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多切面评估确保了封堵器形态与功能的完美匹配。”  

引领结构性心脏病治疗新方向 

此次手术的成功,体现了昆医大附一院在多学科协作和创新技术应用上的实力。随着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广泛应用,未来,更多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将受益于更安全、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未来,心脏内二科计划进一步开展临床研究,积累长期随访数据,推动该技术在国内的规范化应用,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注入新动能。


 

撰稿:李朝建                                                     审核:喻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