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给娃做儿保吗?或者说3岁以后,你还带孩子做过儿保吗?
3岁之前的儿保,很多家长都很重视,这是监测孩子生长发育、身体健康的重要数据来源。3岁以后,孩子入学入园有体检,儿保好像可以被代替。甚至很多家长认为,儿保不过是量量身高、体重和头围,自己在家都能做,不至于那么麻烦跑趟医院。
可儿保真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简单?3岁以后再不用做了吗?
3岁以后还要做儿保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0~1岁婴儿要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做四次儿保检查;1~3岁每年至少检查2次;4~7岁每年至少检查1次。
美国儿科学会对于儿保时间也有推荐:出生后2周、1个月、2个月、4个月、6个月、9个月、1岁、1岁3个月、1岁半、2岁、2岁半及3岁,3岁以后每年一次,直到18岁。
虽然二者对于3岁之前儿保的检查次数不太一致,但是3岁之后还要不要做儿保,这个答案是肯定的。3岁之后每年1次,最好坚持到18岁!
3岁之前的儿保重点主要是:
◆ 体格检查:通过头、皮肤、心、肺、腹部、生殖四肢以及动作反应等检查孩子是否有先天性疾病并给与专业指导。
◆ 生长监测:通过体重、身高、头围、胸围等观察孩子生长发育是否规律。
◆ 发育监测:主要看孩子的语言发育、大运动发育、社会适应能力等是否达到同年龄段相应水平。
◆ 喂养与营养:通过指导正确的喂养方法,让孩子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素摄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 婴幼儿及儿童阶段眼病筛查和视力检查,以及听力筛查。
3岁以后,孩子的生长发育趋于平稳,生活、饮食习惯也逐渐规律。所以3岁之后的儿保检查重点有所转移,更侧重于下面这些方面。
3岁后儿保的关注重点
◆ 关注身高体重的平稳增长
对于父母来说,测量孩子的身高、体重、头围等数据稀松平常,但对医生来说,这些简单数据背后传递的信息十分重要!
它可以反映出孩子从胎儿、新生儿成长为婴儿、幼儿的转换是否顺利,营养是否均衡。
孩子的生长曲线数据比较稳定还好说,但如果通过规律的测量和评估,孩子的数据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或下降,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比如一些孩子在3岁以后,身高的增长明显落后于同龄人。这个时候儿保医生就要根据孩子的详细病史,来评估孩子的身高是不是还在遗传趋势预测的范围内,有没有存在消化系统或者内分泌系统的问题。
还有一些孩子的体重增长明显高于同龄人,那定期儿保则更加有利于避免儿童性肥胖,做到尽早干预和调整。
◆ 关注语言发育迟缓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在2岁~3.5岁的儿童中,语言发育迟缓的比例大约在13.5%~17.5%。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孩子在入园以后会慢慢追赶上来,但仍有一半左右的孩子会出现语言落后的情况。
如果没有规律的儿保监测,孩子的语言发育情况没有被及时察觉,那很有可能会错过最佳的诊断和干预时机。而且因为语言发育落后,孩子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长此以往,单纯的语言问题就会衍生成更多的行为、社交和情绪管理方面的缺陷。
◆ 关注亲子互动和儿童行为
3岁以后,很多孩子已经能够慢慢表达自己的个性和需求。在亲子互动过程中,如果父母还是按照3岁以前的习惯去和孩子相处,比如替孩子做决定。那这些行为都可能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压抑孩子的真实需求和情绪。以及这时候孩子的很多错误行为并不是有意的,更多的是好奇心使然。或者他们的逆反行为背后,其实是沮丧、害怕、愤怒等消极情绪在作祟。所以这时候做儿保,医生在儿童情绪、社交等方面的养育指导便能更好地打开父母的思路,提供科学、专业且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方法。以及很多医院儿童保健科门诊,还会侧重一些具有心理或者行为疾病的孩子。比如抽动症、多动症、孤独症,一直尿床,喜欢啃指甲,有厌学、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在关注孩子的身体发育之外,更加侧重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全方位守护孩子,这些好处都是学校里面的基础体检无法做到的!除儿保外还需要做的检查当然,除了儿保检查,针对3岁以后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还有2个专科检查,需要得到家长重视,定期带孩子完成。
◆ 口腔检查
美国儿科学会建议:在孩子第一颗牙齿萌出后的6个月内,就要进行第一次的牙齿检查。之后根据情况每3个月到半年定期拜访牙医。带孩子检查牙齿,进行涂氟、窝沟封闭等预防性护牙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预防口腔疾病的发生,也能尽早发现并治疗龋齿、咬合不正等疾病。
◆ 视力检查
3岁以后的孩子,大多已经能够听从指示,配合医生完成全面的视力检查,检查结果也比较可靠。如果有屈光不正(如:近视、远视、散光)的问题,则需要根据眼科医生的建议,半年或1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如果没有屈光不正的问题,建议1~2年进行一次眼科检查。
预防保健科
20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