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需要接受长期“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来说,一旦发生动静脉内瘘狭窄,造成内瘘闭塞,最终会使血液透析的“血管通路”失去功能,患者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将会被切断。目前,我科开展血液透析患者DSA下动静脉内瘘球囊扩张术,将为内瘘血管狭窄患者提供更新、更有效的治疗。
患者张女士5年前诊断为“尿毒症”,因进入透析时并没有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所以张女士一直使用右侧颈内静脉半永久置管透析,半年前患者导管反复感染,遂至我院呈贡肾内科就诊,完善相关检查左上肢血管条件不佳,予2022年3月17日完善右上肢动静脉内瘘形成术,同年4月开始使用内瘘透析,并拔除半永久管;2022年5月患者动静脉内瘘失功再次至我科就诊,予动静脉内瘘造影+球囊扩张,术后内瘘良好,规律透析;2月前发现右臂出现透析后肿胀,抬高前臂后可好转,但好景不长,肿胀逐渐加重且持续不减退;于2022年8月3日再次至我科就诊;
袁红伶主任了解患者讲述情况后给出了诊断:“肿胀手综合征”。肿胀手的主要原因一是患者既往曾植入4年半永久透析导管于中心静脉中;二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型后,静脉发生动脉样改变,管腔内静水压力升高,当静脉血液回流不畅时就会导致压力进一步升高,从而形成患侧手臂显著增粗的病症。完善相关检查:超声明确动静脉内瘘无明显血栓形成,内瘘吻合口内径小于2.5mm,血管流量尚可。
随后,经患者及家属同意,袁红伶主任、李冠羲医生及团队共同努力,在DSA下行上腔静脉造影+中心静脉闭塞再通术+球囊扩张术,造影提示右无名静脉夹角处完全闭塞,予开通闭塞病变处开通并行球囊扩张术。术后患者次日皮肤褶皱出现,水肿开始消除。
术前
术后
对于尿毒症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长期的血液透析,反复穿刺,很容易造成动静脉内瘘内膜损伤,瘢痕增生或内瘘狭窄,导致血栓形成,内瘘失效,这对尿毒症患者的治疗带来极大不便,影响透析的效果,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且人体的血管资源有限,如何建立一个功能良好的血管通路、维护和处理并发症是目前肾内科医师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对于动静脉内瘘功能不良,传统的治疗方案常采用二次手术,重新造瘘,这样会耗费患者有限的血管资源,最终导致血管耗竭。另外,部分患者内瘘重建后需要4-8周的成熟期,有时还需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过渡,费用高且损伤中心静脉,给病人带来较大的痛苦。而采用球囊或支架扩张则对患者更加有利,球囊扩张术后,内瘘可马上使用,且创伤小、痛苦小,能反复进行,对血管破坏小,最大限度保留自身血管长度。
此项技术的开展,标志着我院呈贡肾内科在血管通路的再造和维护方面迈上了新台阶,更为前来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提供了强有力的血管通路维护,让患者能安全、有效地延长生命线。在袁红伶主任的带领下,呈贡肾内科将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为广大透析患者带来更多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