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是否也有这样的感觉,这几年来,和孩子相关的负面新闻似乎越来越多了,家庭虐待,校园霸凌,抑郁,厌学,失踪,甚至是自杀······无论哪一则相关的新闻,都如同一根针,刺得家长们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态心惊胆战、焦虑不安,反复问自己——我是不是太严格了?这些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不幸,都多多少少能从他们的童年经历中窥见一二。
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既简单又复杂。
或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完美”的童年大概是无忧无虑的,对世界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在家人的呵护中快乐成长。
小时候,“快乐”似乎是随处可得的,很多欢乐的情景至今仍然躺在大脑的“有效记忆区域”,清晰可见。那时,孩子们没有琳琅满目的高科技玩具,也没有让人难以自拔的电子屏幕,有的只是小石子、泥巴、橡皮筋、鸡毛毽······
这些记忆被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念起那些仍然在记忆里调皮打闹的儿时玩伴。在这些成长的时刻里,父母给予的呵护与关爱、包容与理解、批评与善意从未缺席。
孩子的情绪,与父母密切相关
当分析那些由孩子的情绪问题而引发的悲剧时,父母自然而然地成为关注的焦点。孩子的情绪问题,确实很可能与父母的焦虑有关。可为什么大部分的父母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焦虑?为什么不能放下这些焦虑呢?
可以,但很难。
父母的焦虑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孩子,另外,父母的焦虑还可能会影响他们对孩子的支持和反应,从而间接影响孩子的情绪发展。处于焦虑中的父母,很容易滋生出埋怨、指责,甚至暴力的行为,导致孩子往往难以从父母那里获得所需的情感支持。
当然,孩子的情绪还会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如个人经历、社交环境等,父母的焦虑可能只是影响因素之一。但如果父母在孩子遇到情绪问题时能够正确予以引导和支持,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认识影响孩子情绪的行为
认识哪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发生情绪问题,对父母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必修课。
首先爸爸妈妈们要明白,父母的过度焦虑会以多种方式影响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经常表现出紧张和担忧,孩子可能失去安全感。此外,孩子也可能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和面对压力的反应,从而也出现焦虑。这体现在:
过度保护
有的父母会过度担心孩子的安全,限制孩子的活动和探索,使孩子失去独立性和自信心,进而容易产生紧张感,这也与父母的焦虑情绪相关。
过度批评
父母经常批评和指责孩子,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够好,从而引发焦虑和自卑情绪。这常常是因为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或者习惯性地强调孩子的缺点导致。
忽视孩子的需求
父母因为自己的焦虑而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和问题,使孩子感到被忽视和不被理解,进而产生紧张和不安。
家庭冲突
家庭冲突:父母之间的争吵会使家庭氛围变得紧张和压抑,孩子在这种环境中容易感到不安和焦虑。尤其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出现分歧时,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我”而感到愧疚不安。
总而言之,父母应该关注自己的情绪状态,并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积极、支持的家庭环境,从而帮助孩子建立情绪管理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预防保健科
2024-11-4